分類存檔:文化

免費電視發牌有感

從來未曾見過有一個facebook group 能夠在一個晚上累積廿萬怒氣沖沖的網友。即使如上年的反國教運動般群情洶湧, 我也沒有見過如「萬人齊撐!!!快發牌比香港電視!!!」般, 有近200位認識的朋友讚好。

更多的免費電視台, 不只是為觀眾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及更高質的節目製作, 更重要是重新振作整個創意行業。早前王維基的訪問曾經講到: 「一個能夠為TVB 編寫一齣收視超過四十點收視的編劇, 為公司賺了幾百萬元廣告費, 他的月薪只是22,000元, 我覺得並不合理。」一台獨大, 前線演藝人員沒有選擇, 後勤人員沒有選擇, 連廣告商也沒有選擇。八十年代是港劇輸出外埠的年代, 今天七百萬人每周末晚上都要忍受「哈哈哈 X 2046」以及「煮個麵你食煮左廿年」等荒謬情節。禮失求諸野, 現在年輕一輩已是由美劇、台劇、日劇、韓劇湊大, 對於港劇嗤之以鼻。冰封三尺, 非一日之寒, 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近廿年的的造夢空間, 我們的創意人才根本沒有起飛的跑道。

大氣電波是珍貴的資產, 廣播頻道的確能左右城市市民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即使今天互聯網 web 2.0 或以後將會有更強大的力量, 但免費電視的滲透能力 (說清一點也就是洗腦能力) 的確是比現在的互聯網強大, 因為受眾根本沒有得選擇接收的內容。這也解釋到網友們連「仆你個街, 亞視來既喂!!」都廢時講之下, 王征等人仍不輕言放棄牌照, 因為電視台就是一個絕佳的言論陣地。大家都見識過ATV 焦點在反國教一役的取態以及TVB 東張西望報導碼頭工運時的偏頗, 唯有競爭, 報導才會有更多元的角度, 更深邃的分析, 以羸得觀眾的認同。香港能夠在國際上備受尊重, 是資訊可以自由流通, 多方面的意見都可以表達, 而這個也是香港在後信息時代能夠與亞洲各國打拚的尖銳武器。

政府內部指出香港只能容納四個免費電視, 既然香港是服膺市場經濟, 市場問題就應市場解決, 汰弱留強, 從來都是商業生存法則。王維基今次連閘也不能入, 政府就判了他死刑, 必不能服眾, 同時也留下「政府使橫手」的極壞印象。今晚, 民意大象又再脫籠而出, 香港人要守護的不只是看高質節目的權利, 更是香港的competitive edge。

找尋香港好聲音 – 聲音圖書館

代表香港的聲音是什麼? 是羅文先生的獅子山下, 還是歌神與吹神合唱的同舟之情? 抑或是每天上班上學你都會在地鐵站聽到你:「請勿靠近車門?」 繼續閱讀 找尋香港好聲音 – 聲音圖書館

訪問伍家良 – 「趁還有墟」紀錄片導演

「墟市的墟,左邊是土字部,那即是和土地、空間有關;右邊是空虛的虛,代表墟市來自空置的土地。」 繼續閱讀 訪問伍家良 – 「趁還有墟」紀錄片導演

再遊馬寶寶社區農場

「在食物的課題上,鄉村是生產者,城市是消費者,沒有了鄉村,城市就可能沒有足夠的食物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城有城種,鄉有鄉種》,馬寶寶社區農場 繼續閱讀 再遊馬寶寶社區農場

【圖片故事】回歸十六年,七一大遊行

2003年,那一年我14歲。當年的7月1日,我從中午一直開著電視,看到一片又一片黑壓壓、似是永無止境的人海,我才知道什麼是公民抗命。2003年,香港人面對過沙士、多年來經濟不景氣,政府官員執政無能的折騰,整個社會已經是怨氣充天。七一之前大、小媒體都預言著回歸日遊行將會是歷史性的,而我卻沒有想過是破紀錄的50萬人。每個遊行的人士,頂著35度的高溫,向整個香港政府說不。而我更沒有想過,那50萬人是能夠改變整個香港的發展軌跡。 繼續閱讀 【圖片故事】回歸十六年,七一大遊行

新界東北的人與事 - 馬寶寶社區農場

粉嶺馬屎埔村,從前是一條相當具規模的農村,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全盛時期曾經有700百戶村民從事務農工作,但現在香港農業息微,村內就只剩下百多戶村民,且大多數都是老人家。因為香港住屋問題急需解決,要覓地建屋,香港政府決定發現新界東北部的大量鄉村土地,才知道馬屎埔村已早早被大地產商「落釘」,超過八成土地已經落入財閥手中,只要政府決定實行東北發展計劃,單單只是賠償土地已經是天文數字,還未計日後建樓後的利潤。 繼續閱讀 新界東北的人與事 - 馬寶寶社區農場

訪問香港前華籍英軍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由於工作關係,有幸認識到兩位曾經在香港軍事服務團(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rops,亦即是俗稱華籍英軍)服役過的軍人Sam 及Panda。 繼續閱讀 訪問香港前華籍英軍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友記車仔 – 香港碩果僅存的手製木頭車

「友記車仔」的店東李伯,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但他依舊是一個「手工機械迷」。他每天晨早起床,為開店作準備。當他知道我們來訪,也準備了很多好手藝去讓我們大家眼界。

繼續閱讀 友記車仔 – 香港碩果僅存的手製木頭車

官塘裕民坊凌記書店 – 官塘重建前的最後歲月

官塘裕民坊被納入了市區重建項目,自數年前起,當地的居民、商店甚至是街道旁邊的小巴總站,都也陸續遷出。剩下來的,一是財雄勢力的大集團分店,一是市區重建局的臨時辦公室,一是負隅頑抗的「釘子戶」。就在裕民坊輔仁大廈門外,我們訪問到凌記書店。 繼續閱讀 官塘裕民坊凌記書店 – 官塘重建前的最後歲月

上海,十里洋場的古與今

香港、上海,是一時瑜亮:「既生瑜,何生亮?」

環顧歷史,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國家同時出現兩個世界級都市。日本沒有兩個東京、美國沒有兩個紐約、英國沒有兩個倫敦;但是中國就有香港與上海。歷史中得出的是後者退,前者進;現在是相反:後者猛進,而前者在原地踏步,或是磋跎歲月。 繼續閱讀 上海,十里洋場的古與今